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眾多國際國內場合闡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和外延,持續(xù)為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注入動力,不斷為世界形勢向好發(fā)展提振信心。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石。央視網(wǎng)《天天學習》欄目特別策劃《習近平“典”亮全人類共同價值》系列,與您一起學習領會。
【釋義】
1912年,美國歸正教會牧師菲力浦·威爾遜·畢(Philip Wilson Pitcher)在大洋彼岸出版了《廈門概況》(In and About Amoy)一書。該書封面繪有一幅四柱三間三樓不出頭式牌坊插圖(見下圖),坊額上題刻“廈門”兩個篆字。兩根邊柱上的楹聯(lián)為:“福地欽名勝,建邦仰阜康”,兩根中柱上的楹聯(lián)為:“廈庇五洲客,門收萬頃濤”,句首暗藏“福建廈門”四字,堪稱城市宣傳語的佳構。
廈門位于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處,背靠漳州、泉州平原,瀕臨臺灣海峽,面向浩瀚的太平洋,故有“門收萬頃濤”一說。上聯(lián)“廈庇五洲客”的“廈”為雙關語,既指廈門能夠庇護五洲來客,也寓指此地有廣廈萬間,可以為五洲來客提供棲身之所,顯然是受到杜甫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啟發(fā)。這兩組聯(lián)語,是廈門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口岸的見證,如同一部濃縮的史書,講述著廈門海上貿易的故事。
【賞析】
廈門又稱“鷺島”,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載入史冊。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的門戶,廈門自明清以來就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改革開放之后,廈門作為全國第一批四個特區(qū)之一,迎攬八面來風,堅持“以港立市”,構筑“山、海、城”相融的山水城市格局,外貿出口占福建全省的“半壁江山”。廈門這座城市的成功實踐,折射出14億多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史。
如今,藍色海洋又給廈門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進,廈門主動融入、主動作為,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支點城市,在國際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舉行,五國領導人一致決定深化戰(zhàn)略伙伴關系,鞏固經(jīng)貿合作、政治安全、人文交流“三輪驅動”合作架構,確立“金磚+”合作理念,共同開創(chuàng)金磚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
2017年9月3日,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引用“廈庇五洲客,門收萬頃濤”這一著名聯(lián)語,并將下聯(lián)化用為“門納萬頃濤”。“納”既有收入之義,又有接受之義;既反映客觀現(xiàn)實,又包含主觀能動。強調廈門乃至中國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接受八面來風、盛待五洲賓朋,賦予原典以新的時代內容,可謂一字妙改見匠心。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時隔5年,金磚合作的盛會又一次迎來“中國時刻”。6月23日,習近平主席將在北京主持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作為2022年金磚國家主席國,中國攜手金磚伙伴共繪高質量發(fā)展新藍圖,發(fā)出團結合作更強音。我們期待著金磚合作從北京再出發(fā),踏上新征程,完成新使命,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