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是《長征組歌》中的一句膾炙人口的歌詞,此后,人們常用這句話形容毛澤東的杰出軍事才能。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毛澤東指揮過太多經典戰(zhàn)役,但是,他自己說過,有一場戰(zhàn)役是“平生最得意之作”,這就是1935年的四渡赤水。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此時,蔣介石糾集多省軍閥及國民黨中央軍共150多個團,40余萬人,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壓來,企圖將中央紅軍“聚而殲之”。
當時,經歷了慘烈的湘江戰(zhàn)役后,中央紅軍只剩3萬余人,想沖出重圍,猶如絕處求生。
當年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北上向赤水河疾進,計劃奪取土城以及赤水縣城之后北渡長江。蔣介石急調重兵封鎖長江,面對敵軍不斷增援,紅軍決定撤出土城戰(zhàn)斗,從元厚、土城一帶一渡赤水河。
一渡赤水后,中央決定暫緩執(zhí)行北渡長江的計劃,采納了毛澤東“回師東進,再渡赤水”的決策。此后,紅軍主力突然掉頭東進,第二次渡過赤水河,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再占遵義城,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之后,紅軍在茅臺地區(qū)三渡赤水,作勢北渡長江,誘使敵軍向川南調動。趁敵人調動之機,紅軍又四渡赤水,折返東進,逼近貴陽,調動滇軍增援貴陽。
此后,紅軍出其不意地以每天120里的行軍速度乘虛疾進云南,大造進攻昆明聲勢。敵軍被迫調整部署,從滇北和金沙江緊急抽調兵力回防。
乘敵金沙江南岸防御薄弱之機,毛澤東立刻指揮紅軍兵分三路,以強行軍晝夜兼程,全軍順利搶渡金沙江,擺脫了40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
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到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3個多月,中央紅軍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zhàn)川貴滇三省,以一當十、避實擊虛、聲東擊西、乘隙而進,巧妙地穿插于敵軍重兵圍堵之間,在運動中保存自己并大量殲敵。
這一仗不僅是紅軍長征中最經典的成功戰(zhàn)例,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此一役,紅軍擺脫了長征以來被動挨打的危局,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的決定性勝利。
80年后,2015年6月,在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陳列館時,習近平總書記看了“四渡赤水”多媒體演示片,稱贊“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運動戰(zhàn)的典范”。
后人評價,四渡赤水的勝利之道在于“敵變我變,出奇制勝”。
其實,縱觀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創(chuàng)造了太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爭奇跡。而這背后,不斷因時因勢改革創(chuàng)新,正是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力量源泉。
從紅軍時期的“十六字訣”,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持久戰(zhàn)”,從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十大軍事原則”,到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的“零敲牛皮糖”,再到新中國成立后軍事戰(zhàn)略方針的不斷調整……人民軍隊邊戰(zhàn)邊改,邊建邊改,愈改愈強。
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歷史告訴我們,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是人民軍隊不斷發(fā)展的康莊大道,人民軍隊的力量來自改革創(chuàng)新,人民軍隊的勝利來自改革創(chuàng)新。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